热线:4001793989
缩略图: 
类型: 
区: 
城市: 
上海
建筑面积最小: 
100.00
建筑面积: 
143.00
参考总价其他: 
待定
楼盘地址: 
上海市宝山区郁江巷路长江路
开发商: 
金茂&招商
建筑面积: 
76122.20m²
容积率: 
2.20
物业公司: 
招商积余
物业费: 
7.08元/m²/月
车位配比: 
1:1.2
梯户比: 
1T2/2T4/3T6
总户数: 
630
周边设施: 
图片: 
设施: 
地铁
距离信息: 
名称: 
18号线(长江西路)在建
距离: 
200m
名称: 
18号线(通南路)
距离: 
800m
名称: 
19号线(呼玛路)
距离: 
1.1km
名称: 
18/19号线(江杨南路)
距离: 
1.2km
图片: 
设施: 
商圈
距离信息: 
名称: 
保利悦活荟
距离: 
200m
名称: 
939红街坊
距离: 
650m
名称: 
长江国际生活广场
距离: 
2.7km
名称: 
上海宝山万达广场
距离: 
2.6km
图片: 
设施: 
学校
距离信息: 
名称: 
吴淞二中
距离: 
800m
名称: 
上海市长江第二中学
距离: 
1km
名称: 
上海市宝山区长江路小学
距离: 
1.2km
名称: 
上海市宝山区淞南第二小学
距离: 
1.3km
图片: 
设施: 
医院
距离信息: 
名称: 
上海大学附属仁和医院
距离: 
3.4km
名称: 
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
距离: 
3.7km
名称: 
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(吴淞医院)
距离: 
4.2km
图片: 
介绍: 

【交通配套】:项目位于上海市宝山淞南板块,周围有地铁19号线和在建的18号线二期,距离最近的18号线(长江西路)仅200m,自驾有逸仙路高架、长江西路、江杨南路、外环高速。【商业配套】:项目1km范围内939红街坊,保利悦活荟。距离长江国际生活广场,上海宝山万达广场业不远。【教育配套】:周围有长江幼儿园、吴淞二中、上海市长江第二中学、上海市宝山区长江路小、上海市宝山区淞南第二小学。[仅列举项目周边学校名称,不作对口承诺,学区划分最终以教育局公布为准」【医疗配套】: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,上海大学附属仁和医院,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(吴淞医院)。

图片: 
区域发展介绍: 

宝山中心城单元规划主要内容发展目标与战略发展目标:衔接全市“十四五”空间发展格局中“北转型”和“上海科创中心主阵地”发展任务,促进单元产业升级,强化综合功能提升。至2035年,将宝山(中心城部分)建设成为上海中心城北部的智创滨水城区。分目标为上海科创中心主阵地的核心承载区、江河交汇的滨水魅力城区、品质活力的生态宜居片区。发展战略:规划形成“科创驱动、魅力升级、品质提升”三大发展战略。推动科技创新与区域转型融合赋能,强化综合功能提升;激活水绿文脉,推动公共服务、生态环境与创新社区的融合发展;提标宜居品质,建设绿色活力的韧性城区。发展规模:至2035年,宝山区(中心城部分)规划常住人口规模约75.5万人,规划建设用地规模不超过65平方公里。空间格局空间结构:深化宝山区总体规划空间结构,规划形成“轴带引领、三心带动、东西发力”的空间结构。“轴带引领”为“两轴、三带”,包括东西滨河智创走廊、1号线共和新路功能发展轴、外环绿带、机场绿带和滨江绿带。“三心带动”为科创核心区、大场-南大公共活动核心、高境-淞南公共活动核心。“东西发力”为西片——上海北部科技创新片区和东片——文创科创综合服务片区。建设用地与开发容量建设用地:严格落实“上海2035”对于建设用地面积的控制要求,规划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65平方公里内。优化用地结构,规划提高生态用地比重;增加公益性设施用地比重及承载科创产业发展的研发用地比重;控制经营性用地比重(居住、商业、商办);减少工业仓储用地、对外交通用地比重。空间管制生态空间:落实宝山区总体规划的生态空间要求,至2035年,规划生态空间面积约9.0平方公里,规划将外环绿环作为三类生态空间进行保护,将重要的滨江绿带、楔形绿地、公园绿地等结构性生态空间作为四类生态空间进行保护。完善河网体系,整理修复河道水体,提高水体水质等级,规划河湖水面率5.8%。 

本月热销: 
低首付: 
临地铁: 
待售楼盘: 
现房: 
小户型: 
新开盘: 
lat: 
31.344471
lng: 
121.475799
排序: 
20.00
占地面积: 
34601.00m²
产权年限: 
70年
外立面: 
大面积玻璃幕墙、金线条、石材、真石漆
会所信息: 
有(带泳池)
图片: 
日照转发: 
招商序 日照模拟
得分: 
0.00
单价: 
6.80
选房建筑面积低: 
101.00
选房建筑面积高: 
143.00

扫描二维码立即添加微信

微信扫描二维码立即识别小程序